|
|
09-08-03 | #1 (永久链接) |
论坛管理员
|
印前常用问题问答
二)美术类艺术图片的暗调是图象造型艺术的重要部分,其中的黑色因各种画的特点、风格不同而变化丰富,扫描设定时应作不同处理,例如:国画以墨为主,墨色纯正,其中的水墨画应采用GCR工艺,做长调黑版,使整个画面层次丰富,焦墨处黑版可达95%-100%。其中的彩墨画,无论是重彩还是淡彩画,应采用UCR工艺,K95%、C70%、MY60%,四色总和为280%左右。但是,如今有些国画的复制,仍主要采用三原色,黑版为短调骨架工艺,造成墨色偏色、露色、应尽快改进为好。 有些油墨、水粉画将黑色和其它颜色混合使用,不是纯正黑色,因此,设定时要以三原色为主,C95%、M、Y85-88%、K70%,不能做得像摄影图片中的黑版那么深。有些水彩画的深暗处几乎是用纯黑色表现的一种特有情趣。因此,设定时也要用黑版再现,一般为75%-80%,同时采用UCR方法减少三原色油墨量,由于水彩画的彩墨淡雅,去除后的网点值C65%、M55%、Y55%,四色总和以250%-260%为佳。 处理好色彩的正常关系 当前一些彩色印刷品的色彩处理很零乱,不能还原原稿色调,许多客户(其中不乏画家、摄影师等艺术家)不甚满意,一位摄影师还专门写文章说:「在彩色印刷中,经常看到为了使画面色彩鲜艳而不顾色彩间的正常关系,不顾某一具体颜色在画面中的具体位置,一律调整得很纯,这样做艳虽然艳了,但整个画面却显得色彩零乱。」 这是目前多数操作人员没有掌握还原原稿的标准化扫描分色和缺乏对色彩的艺术性认识,只是单看显示屏色彩,凭主观随意性调整造成的,而且往往调整的量过多,幅度过大。解决方法为: 1.做好规范化、数据化色彩管理,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即使采用软件自动化色彩管理,也必须有此基础,使整个工艺流程有个稳定的环境。方法步骤是: (一)首先制订出后工序照排、晒版、打样的工艺技术参数和质量标准,并使之稳定。 (二)采用标准灰梯尺、色标和原稿进行色彩还原测试,建立一组灰平衡参数集,以保证原稿中的灰色、复色还原。 (三)在输入灰平衡基础上建立颜色校正的准校色量,达到R、Y、G、C、B、M六色相的还原,以保证原稿色彩的还原。做好上述工作后,扫描分色时,只要用正确的黑、白场设定,就能还原原稿色调,不必或很少需要再进行后处理,而用Photoshop软件工具调整,只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对原稿的一些缺陷进行调整。 2.充分利用扫描仪获得最好的图象,目前图象扫描分色作业定要走出一个误区,即把高档专业扫描仪和电分机当作简单的输入设备,其强大的专业功能都没有用或用得不好,而把黑白场定标,层次调整,颜色校正,清晰度强调全都采用Photoshop软件工具调整,这不但调整时间长,质量不稳定,经常是一个人调一个样,甚至一个人调一次一个样,五花八门,且由于扫描分色图象只有很少的颜色层次信息,那么用Photoshop软件工具也无法调出更好的颜色层次来。更何况绘画和摄影等图象艺术中的意境和微妙的颜色层次变化是调不出来的。 许多优秀的同行在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即「为要最终印出好的产品,该产品所需的全部信息必须从一开始在扫描时就要从原稿中获得,这好比要录制好的音乐,首先话筒要好,否则质量无从谈起。」 如今许多好的印刷单位搞数据化色彩管理,采用「还原原稿的标准化扫描分色法」达到又快又好地还原原稿的效果,为此,单位就规定,客户要求还原原稿,扫描分色后的图象,不许进行后处理,如质量不好就重扫。苹果计算机制作时,对扫描仪、电分机扫描的图片,只能修装、截切或作些特技处理,不能调整图片层次、颜色和清晰度,也不作放大、缩小,这是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必由之路。3.处理色彩的四项要领。调整原稿局部色彩饱和度不足等缺陷时,应掌握以下四项要领: (一)加色和减色不能过量。一是基本色加色不能过大,要保持基本色中的层次,不能因加色过量而造成层次并级;二是相反色校色量不能过大,要保持色彩中的明暗、光影变化关系,能因相反色校过量而造成色彩简单化。 (二)保持色彩的色量与光量等级关系,对某一色彩进行调整时,不能把亮调部分的色量超过中调部位的色量,不能把中调部分的色量超过暗调部分的色量,要保持色彩的色量与光量等级的明暗、深浅关系。现在有些印刷品,把明亮部分的色彩调整得过深过重,把暗调部分的色彩处理得过鲜过亮,失去了色彩的正常关系,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三)掌握色彩的空间距离变化规律。从色彩学上讲,我们的视线因受空间大气介质的影响,不同距离的物体在形体上色彩上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物体的近大远小是空间透视原理,而物体的近者清晰,远者模糊,色彩观感的近者强烈,远者微弱,便是色彩空间透视的结果。因此,调整某一色彩时,要掌握色彩表现空间距离时的变化规律,近的暖,远的冷;近的纯,远的灰;近的鲜明,远的模糊,近的对比强,远的对比弱。例如,有一本风光画册,其中一幅色调正确,色彩变化丰富的风光图片,操作人员把远山的紫蓝色加了些黄,变成了青绿色,从而造成空间距离的色彩变化完全失真,客户看了连连摇头说,不符合原稿色调,结果要求重新扫描、印刷。实践证明,按照色彩的空间距离变化规律进行色彩调整是重要的。 (四)掌握色彩冷暖变化规律。在彩色摄影拍摄的自然景物中,我们发现物体受光面的色彩与光源色的冷暖变化分不开,而暗面的色彩又与周围环境色的冷暖变化联系密切。因此,进行色彩调整时,要掌握这种色彩冷暖变化规律。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物象受光面中有高光、亮面、中调面三部分,其亮面的色相主要是光源色和固有色的综合,其色调的冷暖,以光源色的冷暖为转移;高光部分的色彩一般是光源色的色相和色性;物象中调面所受的光不是直射光,而是侧射光,在色相和色性上较为复杂和丰富,其色相是光源补色、固有色和环境色的综合,其色感以固有色为主。其二,物象暗面的色相,主要是环境色和固有色相混合,其色调的冷暖以环境色的冷暖为转移,其暗部的色彩总带有光源色的补色倾向。因此,要注意暗调的色彩绝不是固有色的加深、加暗。摄影图片中的冷暖色变化关系,只有采用还原原稿的标准化扫描分色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处理好人物肤色 当前许多期刊杂志、画报、画册及一些广告中的近景拍摄半身人像图片的复制质量存有不少问题,其中有些更是质量低劣。例如: (1)有些肤色严重失真,有的脸部偏色成了桔黄色、红茶色,甚至有的成了菜青色、灰黑色; (2)有些肤色粗糙,生硬脱节,亮、中、暗调间没有连续过度的调子,看上去缺乏变化的曲线美;由于采用GCR工艺,造成暗部逆转,黄、红色版浅,变成只是一个很深的黑版; (3)有些肤色由于采用GCRI工艺,造成暗部逆转,黄、红色版浅,变成只是一个很深的黑版; (4)有些肤色明显看出是校色错误,由于青版校色过量,竟把眼肉、牙肉校成为红肉色,有的头发边级与肤色衔接处露出一圈红茶色边。 以上毛病除部分原稿因素外,主要还是扫描分色参数设置和颜色处理不当造成的。一般的解决方法为: 1.确定肤色的基调。进行人物扫描分色时,不管原稿如何,都要根据各种人物肤色的特征处理,首先以其年龄、性别、职业、出身、民族等特征来确定肤色的基调,如儿童肤色,要白净娇嫩、细腻红润。「美人照」是经过化妆的肤色,肌肤白晢红润、色彩夸会张,变化丰富,如原稿偏色,应按照人物肤色特征加以纠正,只有基调掌握正确,就不会出现较大失真。 2.控制暗部肤色不偏红。多数原稿的暗调肤色偏红茶色,经黑场设定后,Y、M色版偏深,网点值达到85%左右,有时达到90%。而C色版对红茶色校色灵敏,往往过校。因此,对面积较大的暗调肤色,一是要注意控制Y、M版在80%以下,一般为75-78%。因为80%是一个网点跳跃区,印刷网点容易增大;二是C色版要跟上,在标准校色量基础上稍作些加深,同时K版的阶调稍作延长,以弥补C版的不足,一般配比,若M、Y色版在75%-78%,C色版应在30%,K版在25%左右,从而使暗部肤色沉着。 3.规范影调密度,控制中调肤色。 (一)顺光片:脸部大部分处在亮调和中调,其色密度转换成网点值大都在30%-45%,比较理想,正常设定肤色还原较好。 (二)侧逆光片:脸部一半处在逆光部位,中调密度渐渐移向偏暗部分。这里的关键技术在于要控制中调前额部位的Y、M色版,有些侧逆光片的前额肤色密度处在0.90-0.95,转换成网点值为51%-53%,由于50%是胶印网点又一个跳跃区,印刷网点增大最多。因此,要注意把Y、M色版的网点值减浅到45%-48%间,以避开这个网点跳跃区,使前额肤色明亮,呈黄肉色。 (三)逆光片:脸部大部分处在逆光,密度较大,肤色偏暗。以前额部位作为控制点,其色密度转换成网点值,Y、M色版都在60%-70%间,因此,首先应选用减浅层次曲线扫描分色,或扫描后用Photoshop层次曲线的中调部分,对三色版作减浅(提亮)调整,一般应减浅5%,这样既使印品肤色密度符合视觉效果,又给印刷品网点增大留有余地。 4.掌握肤色的连续过度调子。进行阶调设定和用层次曲线调整时,应掌握脸部肤色由明亮部分到中调部分至暗调部分要有连续过度的调子,不能重硬脱节,特别是M色版的调子要柔和协调。 5.正确选用虚光滤色镜。从理论上讲,虚光滤色镜选用甚么色光,应根据原稿主色调清晰度,绿(G)滤色镜强调暖色调的清晰度。一般扫描仪和电分机的缺省值为绿(G)色,有的是C=C,M=M,Y=Y,K=Y。有的是Y、M、C、K色版都是G(5:5)的混合色。而肤色要求柔和,头发则要求清晰,所以选用红(R)滤色镜为佳。 总之,对于印前系统中图像的扫描及制作,其中有很深学问和经验,其胶片输出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整个图像的印刷结果。但是,我们现在不少印前系统中的操作人员,由于其素质和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以及审美观、印刷知识和图象制作经验的不足,往往很难制作高质量图象,这也许就是我们日常中见不到高质量的图象印刷品的一个主要原因吧。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尤其是我们加入WTO后要面对的是全球的激烈竞争,就必须要求我们印刷业的全体人员(尤其是印前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更勤奋学习,善于思考,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勤学多问,就一定能掌握图象制作技术和扫描分色技术的规律,提高对色彩敏感性和艺术性认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观,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